盛世铭史振邦兴,杏坛同心逐梦遒
9月3日上午9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激光与红外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织师生集体观看直播。作为开学第一课,实验室新生在观看直播后心潮澎湃,深受鼓舞,现场反响热烈。通过观看学习,新生深刻感受到新时代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增强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自觉传承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牢记科技报国使命。站在新征程起点,同学们将锚定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投身科研学习,努力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史韵光研励新志,院史深研启新程
校史院史乃高校立德树人之根基、薪火相传之魂魄,山东大学百廿余载弦歌不辍,光学高等研究中心与激光与红外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亦承此文脉,在科教报国之路上奋楫笃行。9月3日下午,为使初入师门的新生深植校情、明晓使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永富教授主讲入学教育,以史实为经、案例为纬,为学子铺展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的校院发展长卷。宣讲中,李永富从山东大学 “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精神开篇,细数光学高等研究中心的求索之路与重点实验室的攻坚历程,既讲述办学治院的艰辛创业史、科研突破的辉煌成就篇,介绍师资队伍中名家大师的治学风范与历届校友的建功故事,又着重阐释学校与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责任担当,同时详解实验室在当前关键阶段的新方向、新部署,将校院“大使命”与学子“小目标”紧密相连。整场宣讲兼具历史纵深感与现实指导性,新生们屏息聆听,课后纷纷表示,通过先辈奋斗故事,深刻理解了自豪感背后的责任,将以校院前辈为榜样深耕专业、锤炼本领。李永富寄语新生以校史院情为精神坐标,主动学习丰学养、深耕专业强技能、拓展思维阔眼界,在时代浪潮中坚定信念、勇担挑战,让青春理想在助力校院发展、服务国家建设中绽放光彩,生动践行了校史院史文化立德树人的初心。

见面导学双课启,携行研路启新章
大学之始,在识人知事,在明路定心。9月3日下午,重点实验室以“认识彼此”为起点,由实验室辅导员曹若萱、研究生秘书马滢先后为新生进行辅导员见面会与培养管理专题教育。曹若萱从理想信念、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和日常事务四大核心维度出发,结合实验室的学科特色与科研精神,鼓励新生树立“科研报国”的理想,引导大家将个人成长与学科发展、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从而明确学习根本问题、锚定未来方向。在安全教育部分,她通过实验室安全规范、校园用电防火常识以及校外出行防护等实际场景,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安全意识深植学生心中。谈到心理健康时,她以“有困惑可倾诉、有难题可求助”的关怀态度,引导学生正视心理需求,主动构建支持体系。她还融入亲身经历的鲜活案例,并清晰介绍了学院办公楼各科室的职能与人员配置,让学生知道“遇事该找谁、办事去哪里”。整场分享如春风化雨,不仅使新生对校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有了基本认知,也让大家在了解学校常用设施和人员配置的同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为即将开启的校园生活扫除认知障碍、筑牢心理基础。
研究生秘书马滢则聚焦“学业成长全周期”,以严谨细致的讲解为新生勾勒清晰的学术发展路径,她从研究生培养的全流程出发,系统梳理从新生招生的政策背景、入学报到的注意事项,到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科研实践要求,再到毕业环节的论文答辩标准、学位授予条件,乃至毕业后的就业指导、升学深造建议等相关事宜与安排,每一个环节皆不遗漏关键细节,让新生对何时该做何事、该如何做好事有清晰把握。她在讲解中多次叮嘱学生 “打破信息差是成长关键”,鼓励大家主动关注学院通知、积极与导师同学沟通、充分利用学校学术资源,以积极姿态找到奋斗方向,其专业且真诚的分享,为初入山大的新生提供了宝贵的成长指引。

研路明法积厚蕴,道技双修助学程
科研之路,始于方法之明,成于素养之厚。为助新生厚植理论根基、拓宽学术视野、强化科学方法、提升学术素养,9月4日上午,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云征结合自身科研经验,从文献检索与电子资源利用、常用科研软件、基本学术道德要求、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规范、学位论文写作关键点等方面,为新生带来实用且具指导性的科研方法论分享。王云征结合自身科研实践,将方法论讲解融入真实学术情境,既注重工具性技能的传递,更强调科学精神的涵育与学术品格的塑造,体现出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道技并重、学行合一”的育人理念。讲座中,王云征尤其重视学术道德教育,通过剖析国内外典型学术失范案例,深入阐释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形式与严重后果,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学、敬畏真理”的学术态度。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从技术层面系统介绍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框架、发表流程与规范要求,并聚焦学位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就选题立意、文献综述、方法选择、成果呈现等关键环节给予细致建议。整场讲座逻辑严密、内容充实,不仅切实提升了同学们的信息获取与学术表达能力,更使其明晰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与伦理底线,为今后开展严谨、规范、创新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心源赋能通幽境,智性明光破迷云
9月6日,激光与红外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博物馆报告厅联合举办题为“扬帆起航,乘风破浪”的研究生新生入学适应性心理健康讲座。校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于路心老师担任主讲。讲座紧扣研究生新生心理适应核心需求,以“解困惑、授方法、强信心”为宗旨,为新生平稳度过心理过渡期搭建“护航桥”。本期讲座是两单位携手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重要实践。路心老师基于多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深入剖析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特征,从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科研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出发,全面梳理新生可能面临的适应性挑战,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在环境适应方面,她鼓励新生主动熟悉校园环境、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以迅速融入新生活;在人际关系方面,她强调学术协作与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引导新生构建积极和谐的学术共同体;围绕学习科研转换,她针对从课程学习到自主研究的关键转变,提出任务分解与资源整合等方法,帮助新生增强科研信心与成就感;在情绪管理方面,她结合科研压力、同辈比较等常见心理困扰,介绍了多种情绪调节技巧,并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利用学校心理支持资源。讲座内容紧密贴合新生实际困惑,案例鲜活、方法实用,现场互动积极,反响热烈。

防微杜渐守初心,责重山岳践于行
安全乃治学之基、立身之本。实验室安全是科研之路的“防火墙”,校园安全则是学子日常起居的“守护神”。9月11日下午,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周雪冬老师与校区保卫部孙垚老师应邀为主讲人,分别从实验室安全与校园公共安全两大维度,为新生系统阐释安全规范、强化风险意识、提升应急能力。
周雪冬老师以“制度-知识-能力”为主线,深入剖析校内外典型安全事故成因与防范对策,并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验特点,重点讲解了危化品的采购、存放与使用规范,以及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他强调“安全无小事,一失则万无”,以警语贯穿全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与底线思维。孙垚老师则从校园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借助真实案例,生动解析了消防、交通、人身与财产等方面常见隐患及应对策略。他特别以“轰燃时间”理论说明火情初起阶段的紧迫性,现场演示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应急疏散与消防演练,使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切实的避险能力。两场讲座内容详实、理实一体,既重制度传导,亦重行为养成,体现出学院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与人文关怀,为新生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涵育沉稳严谨的科研作风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初入校园的新生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安全知识的“充电”,更是一堂关于责任与敬畏的人生课。它让新生懂得安全不是被动的守护,而是主动的践行;不是一时的提醒,而是长久的习惯。唯有将安全意识融入日常、刻入心中,方能在求学之路上步履从容,在校园这片沃土上安心成长,为未来的人生篇章书写下坚实的平安序章。
